官方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心灵花园 | 休息=浪费时间?

时间:2022-04-20  浏览:

最近小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这样一条视频:在一次交流中,学妹向学姐吐槽大员工活与高中生活相比只是能够自由的使用电子产品,令人破防的并不是视频内容而是下面的评论。“以前外卖是可以送到宿舍楼下的”“以前只要没课可以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各个城市中间穿梭”

2020年开始我们的大员工活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整个校园。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加上教学时间的压缩,我们每个人都紧绷神经,时刻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激情。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面前播放着令人捧腹的综艺,心里却猛然闪过一阵惶恐——我怎么又在浪费时间了?或想起前一天因为多睡了一会而影响学习进度,晃过神后陷入自责。

我们常讲“劳逸结合”,那是因为休闲活动可以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促进个人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的风险。然而,近短时间却发现一种“休息焦虑症”在生活中蔓延,在公共平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休息带来焦虑、负罪感的问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休息”似乎与“浪费时间”划起了等号。

究竟是什么导致休息逐渐变成了“浪费时间”的代名词?专家给出了三种解释。第一,这是习得的联想,有时休闲是以暂停学习为代价,久而久之大家可能会形成特定关联,,认为休闲或休息就是浪费时间。第二,这可能源于越来越多的时间紧迫感,我们的学习任务日渐增加,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种时间的紧迫感会提高大家对时间其他用途(如休闲)的敏感性。第三,这可能与对“忙碌”的重视有关,“忙碌”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故而更倾向于展现出“忙碌”的状态。

原本应该放松身心的休闲时光会因为“浪费时间”的定义让人们无力享受,出现焦虑、内疚或是负罪感,其原因在于长时间精神紧绷后面对休息会反复考虑时间成本的问题,减少享受体验,又或者充分利用时间已是对自己的承诺和预言。就好比当酒更贵时,人们会认为它更加香醇,因此认为休闲即为浪费时间的观念也会让降低人们休闲时的享受感。

同时,休闲的类型也会影响人们的感受。研究者将休闲活动分为最终动机活动和工具动机活动,前者将休闲视为最终的目的,休闲为了快乐或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欲望;后者则是将休闲视为达到一些目的的手段,为了追求某个目标(如更好地投入工作、获得健康的体魄)。研究发现,“休息即浪费”的观念对于以快乐为主要目标的“最终动机活动”有更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以休息为手段进行的“工具动机活动”则没有显著影响。

我们常常将自己所做的事赋予价值,将是否有利于学习、是否能提升自己当作是否有价值的评判标准。所以我们会觉得安静地坐着发呆没有价值,在校园漫步没有价值,欣赏路边的花草没有价值,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成为了我们“追求价值”的障碍。换个思路想想,劳逸结合并没有错。适当的“浪费时间”并不会成为生活的负担,或许还能够帮助我们积攒力量。我们要做的只是按照计划,踏实走好每一步,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也与时间和解,好好享受每分每秒,还给自己一个“零负罪感”的休息时光。